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:持有一只股票很久,它却一直横盘小幅波动。突然某一天,一个涨停板出现,我们赶紧卖掉了。或者再多拿一阵子,最终把利润回吐掉,止损走。但几个月后回头看一看,这只股票竟然可能涨了几倍!
为什么常会卖飞掉,一只股票究竟能涨多高?为什么茅台能涨上2000多元,而有的股票涨到5块钱就再也上不去了?我们又该如何找到那些能涨3倍、5倍甚至10倍的多倍股票呢?
股价与基本面的关系
首先,股价是基本面的提前过度映射。 如果抛开基本面只靠技术分析炒股,从K线形态、技术指标上找买卖点,似乎完全具备上涨条件。但在关键位置——比如压力位、收敛结构末期,甚至支撑位上操作,结果往往就是涨不上去,支撑位干脆被击穿,形成快速下跌趋势。
但如果我们去研究基本面、研究财报,所谓的价值投资呢?特别是套用巴菲特那套理论“只买好公司、长期持有、慢慢变富”,结果也常常不尽如人意。原因在于:股票二级市场的作用,一是企业融资,二是价值发现。不得不说,这是一个有效的市场,价格是透明的。当我们买入一家财报数据特别亮眼的公司时,它的价值通常已经充分反映在股价上了,后续的价格波动不会太大。巴菲特真正赚的大钱,其实来自企业分红,而非单纯的波动差价。本质上,更像是持有高分红债券。
如果你有同等规模的资金,持有那些市值靠前的消费类白马股或者ETF,结果也差不多的,就像去年涨到现在的银行股表现一样。
反观基本面较差的公司,那些长期亏损的企业,股价波动震幅反而巨大。短期内能涨出多倍的股票,几乎都出自这类公司。究其原因,它们炒作的底层逻辑是业绩反转。
10倍股的公司都是什么样子?
只要股价跌得足够低,每家公司都可以走出翻倍行情,但,真正能缔造10倍股的公司主要处在两个阶段:业绩反转和并购重组。
1. 业绩反转
· 前提一: 财务建模前提是假设公司永续经营、稳定盈利,但现实中公司寿命往往有限。
· 前提二: 公司经营具有周期性特点而非线性成长,盈利与亏损交替,盈利的公司不一定是好股票,亏损公司的股价反而容易走出多倍行情,因亏损被挂上ST也是很正常。而一旦这些ST股启动上涨,幅度往往惊人,核心驱动力就是业绩反转。(当然,这不是建议买ST股,股票被ST的原因很多,雷更多)。
反转通常发生在:
· 强周期性行业: 如原材料,化工、有色、黑色,半导体等类。由于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价格大起大落,出现公司亏损的现象很正常。但也正因为亏损,对其估值变得异常困难,容易导致市场过度反应,股价往往被压制在合理估值之下,甚至偏离很远。
· 技术革命: 新技术、新产品创造出全新需求,打开了市场空间(比如机器人、软件新技术DeepSeek等)。新行业需求支撑了公司未来的业绩预期,市场会将这部分未来的利润折现到现在,体现在股价上,股价往往会快速拉升,短期内实现多倍涨幅。股价暴涨是在兑现公司未来整个景气周期的利润预期,也包含在估值的超跌部分。即,多倍股=超跌反弹+业绩反转折现。
股价见顶回调,还会出现过度反应估值的现象,跌穿趋势线。之后再反弹,一般很难再创新高。自924行情之后,很多小票,尤其是北交所这一类的小公司走出了非常好的走势也很如此。短期翻多倍的股票在股价快速拉升见顶后深度回调,它未来的走势,如下图:
注:黑线代表公司基本面的运行轨迹,蓝线是股价波动路径,红色是超跌部分,绿色是未来利润折现。
图片
(灵魂画板1)2. 并购重组
公司为了维持业绩增长,或选择扩大产能或选择增加经营项目,对外发生并购重组的行为,实质上公司在“买利润”,或者通过化债创造资本利得收益。当公司主业增速放缓或持续下滑时,标志着它已经着进入成熟或衰退期。一般会去购买新项目,寻找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。例如,924以后地产板块涨得也很好,也出了很多利好于地产的消息政策,然而地产行业并没有反转,整个地产行业依然在去杠杆、去库存。之所以上涨而是其他板块带动的,现在很多地产公司已经转型到光伏,电池,半导体,免税以及生猪类行业,这些转型的股票依然在地产板块充当样本,造成一种地产反转的错觉。
如下图,红线代表通过并购重组开启的第二增长曲线:
图片
(灵魂画板2)当然还有次新股,公司IPO大多是为了扩大产能 或是购买资产标的。导致新股上市当天会充分反映股价,之后再慢慢的下跌,均值回归。当然还有后续的大涨行情,前提是跌到当年的年报价格,触底反弹走二浪。
总结
从去年9月24日到现在,很多股票都有翻倍行情,前提是它们跌得足够深。其中,个别股票因为业绩反转走出了3-10倍的多倍涨幅行情。比例上,大概4:1,也就是每5只股票里,有4只是陪跑的,绝大多的股票是没有上涨空间的,因上方空间不足,所以上涨力度弱,哪怕是拉出2-3涨停板,之后又会打回原形。在绝大多数时间里,股价的走势更像随机的“布朗运动”。
所以,要去寻找那些即将发生业绩反转、且股价在合理估值下方长期横盘的个股。至于并购重组,普通投资者很难提前上车。而且当下的并购重组,由于经济环境因素,很多是基于“化债”逻辑,上涨空间未必很大。更常见的是,当我们知道并购消息时,股价早已被市场情绪推高,利好兑现反而成了利空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金领速配-炒股配资皆-配资炒股开户-炒股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